巴金森氏症藥效不穩還抖!新手術精準控電 台大戴春暉提醒要運動
巴金森氏症 (帕金森氏症) 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,患者常因藥效波動,出現「明明有吃藥卻還在抖」的無力感。當症狀難以光靠藥物穩定控制時,深腦刺激手術 (DBS) 成為另一項治療選擇。近年醫療技術進展,讓DBS從固定輸出,走向能「讀取腦內訊號、即時調整刺激」的新時代。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提醒,無論科技再怎麼進步,規律運動仍是患者守住生活品質的關鍵。
吃藥難控制?深腦刺激手術(DBS)像大腦的節律器
巴金森氏症的關鍵問題在於中腦黑質細胞退化,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,使得大腦運動迴路「卡住」,患者會出現手抖、僵硬或動作遲緩。
藥物是第一線治療,但病程拉長後,藥效會變得不穩,甚至帶來副作用。這時候,深腦刺激手術(DBS, Deep Brain Stimulation) 就成為另一個選擇。
戴春暉比喻:「DBS就像大腦裡的節律器,不是增加多巴胺,而是透過電刺激去重新調整腦中異常的節奏,讓動作更順暢。」
DBS手術為何要求高精準?醫師比喻:豆腐裡找綠豆
DBS手術需要極高的精準度。戴春暉形容:「大腦就像兩塊豆腐,治療目標就像裡面的一顆綠豆,而我們要在手術中準確命中那顆綠豆的後三分之一。」
隨著醫療技術進步,過去 DBS 手術時間長、只能持續單向刺激,如今手術已縮短許多,效果也大幅提升。
新一代DBS進步:方向性電極與感知功能讓治療更精準
新一代 DBS 有兩項重大進展:
方向性電極:將傳統環狀電極切分成三份,醫師可調整電流方向,即使偏差 0.1 公分,也能修正,讓刺激更精準。
感知功能:電極不只會「放電」,還能「聽電」,即時偵測大腦訊號(如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 β 震盪),幫助醫師判斷刺激點與強度是否合適。
這些功能帶來好處:更快找到最佳刺激點、分辨是藥效不足還是病情惡化、減少長時間「盲調」,也讓患者的治療更穩定、舒適。
第三代智慧aDBS:自動調控電量,讓刺激剛剛好
傳統 DBS 一旦設定後,就是固定輸出。但病人的狀態會因服藥、活動、睡眠不同而改變,固定電流容易太多或太少。
戴春暉指出:「電量不足,症狀壓不住;電量過多,可能口齒不清、麻木,甚至複視。」
最新的可適性深腦刺激(adaptive DBS, aDBS)就能解決這問題。它能即時讀取腦內訊號,自動調整刺激強度:
藥效不足 → 自動加強
藥效發揮 → 自動降低
睡眠時 → 電流降到最低
清醒活動時 → 電流依需求提升
這樣的「智慧調控」讓刺激量「剛剛好」。戴春暉指出,2025年 aDBS 已通過美國 FDA 核准,研究顯示能減少副作用、省電延長電池壽命,療效甚至比傳統 DBS 更穩定。
台灣何時能用?需要注意什麼?
目前歐美已經上市,台灣則預計還需要 2–3 年以上。若病患未來想選擇 aDBS,需要在第一次植入腦部電極手術時,就選擇具備「感知功能」的醫材。之後,待衛福部與 NCC 完成相關核可程序,才有機會透過軟體更新啟用這項新功能。戴春暉也期望,接受DBS治療的患者未來都有機會搭上這班「智慧列車」。
健保與自費差別
值得注意的是,巴金森氏症病人接受傳統DBS手術所需的全套特材,健保皆有給付。不過,aDBS屬於較新的技術,其脈衝產生器具備智慧感知與動態調控功能,目前在台灣仍屬於自費項目。
這意味著,若病患選擇 aDBS,除了手術費用之外,機器與相關耗材需要自行負擔,金額可能比傳統DBS高出許多。
DBS對不同巴金森氏症症狀的效果差異
震顫型:效果最佳,手術後常能「馬上止抖」,但耗電較快。
僵硬、動作遲緩型:改善顯著,特別是夜間僵硬大幅減少。
中軸症狀(步態不穩、姿勢不良、吞嚥障礙):效果有限,差異因人而異。
年輕型患者效果更佳
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患者,因共病少、體能佳,手術效果通常比典型 60 歲以上發病的患者更好,也能維持得更久。
運動才是最好的藥
雖然 DBS 與 aDBS 是高科技治療,但戴春暉強調,規律運動才是最好的藥。
「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,再先進的科技與藥物,都比不上患者自己願意動起來。保持獨立、行動自如,生活品質才不會被拉低。勇敢面對問題、努力維持運動,治療才能真正幫助你。」
文/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(R基金會)、編輯/楊依嘉、圖/巫俊郡
更多Heho健康文章
其他人也在看

從花生到烤肉!WHO點名6種生活致癌物 醫師揭最毒1物:我自己也不碰
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在社群上發文,整理出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,提醒民眾提高警覺,「雖然無法百分百避開,但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,確實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。」以下為他歸納的6種致癌物來源,以及對應的預防重點:1. 黃麴毒素主要來自受潮或變質的花生、玉米與堅果,是...
CTWANT ・ 1 天前
25歲男血壓飆163!少吃「1物」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
提及高血壓,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,但醫師魏士航表示,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,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,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,經過少吃「碳水化合物」後,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,血壓也一路下降。5個月後,男子瘦了20公斤,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,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癌王胰臟癌唯一早期警訊!醫示警:年過50罹「1病」要小心
胰臟癌被認為是難以對付的「癌王」,早期大多沒有症狀,患者很難有所警覺,且胰臟位於後腹腔,長了壞東西相較其他器官的癌症更不容易被發現,預後不佳且復發率高,是名副其實的「9死1生」,包括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、名嘴劉駿耀、法國名廚侯布雄、聲樂家帕華洛帝、資深藝人巴戈等名人皆因胰臟癌過世。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5歲個案,提醒高血糖是胰臟癌的警訊,「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」,要特別注意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他喝「這碗湯」後大出血!刺破腸胃黏膜險喪命 醫喊:大家都要小心
如廁排出黑便,通常代表消化道出血,鮮血色的血便則多為大腸或肛門出血。醫師錢政弘表示,他曾遇一名80多歲男子竟然大腸充滿黑便與鮮血,出血量達1000cc。原來是因男子喝了一碗土魠魚湯,誤吞魚刺,致胃腸道出血不止。因此,民眾吃或或喝魚湯,務必小心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婦人「鼻涕清澈、卻吐黃痰」 醫:有點怪!一照果然是癌症
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困擾,即使治療1至2個月,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逐漸惡化,打呼聲也越來越大。經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進一步檢查,竟發現婦人鼻咽部長了一顆惡性腫瘤,確診為鼻咽癌。
中天新聞網 ・ 1 天前

都錯了!吃太鹹未必傷身 研究揭「1物」才真害血壓飆
一般認為,吃太鹹會導致高血壓,但醫師魏士航表示,研究發現,對高血壓患者而言,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;但對非高血壓患者,鈉鹽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。而且,無論有無高血壓,過低的鈉鹽攝取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。他表示,高血壓患者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外,更重要的是控制「碳水化合物」的攝取,若能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,高血壓就可望獲得真正解決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
女性注意!醫師示警:子宮內膜癌飆3倍 「7大高風險族群」別輕忽
子宮內膜癌的症狀除了陰道異常出血,若私密處狂流水也要特別注意。對此,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龐渂醛在門診觀察發現,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,以前大約2個月才會遇到一位個案,現在竟然在同一天內診斷出2位患者,且都沒有生育過,不禁直呼「這樣的變化,讓人不禁心頭一震」,也提醒必須正視子宮內膜癌逐年升高的趨勢,同時也示警7大族群要注意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3 小時前
上完廁所記得檢查!大便出現2症狀小心 營養師點7警訊:恐罹癌
大腸癌前期症狀與痔瘡類似,導致不少人難發現,錯過前期的黃金治療時機。營養師李婉萍就曾就提醒,大家上完廁所後可以回頭好好觀察自己的大便狀況,如果出現7大狀況,就建議早點就醫檢查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
常吃「這類食品」腦力恐提早衰退 研究驚揭:失智風險增加44%
「還記得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嗎?」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粉專表示,如果經常吃微波食品、炸物或甜點,必須特別留意,因為這些「方便食物」的代價,可能是大腦記憶力的流失,「當我們頻繁攝取超加工食品(UPF),其高糖、高油、高鹽及人工添加物會在無形中傷害腦神經,加速腦力提早...
CTWANT ・ 2 小時前
不輸薑黃!醫大讚「這甜湯」抗老化、控血糖還減重:要每天喝
提到澱粉、甜湯,難免讓人擔心肥胖等問題,但醫師蕭捷健表示,屬於高蛋白、低脂、高纖的紅豆雖然是澱粉,但卻是優質澱粉,升糖指數(GI)僅35,是地瓜的一半、麵包的1/3,能穩定血糖,還能抗氧化、抗老化、幫助減重。他並強調,紅豆最強大的是其紅豆皮,富含超級抗氧化的花青素,可有效抗發炎、對抗自由基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可樂當水喝20年「痛苦歌王」孫情血糖飆400暴瘦,逆轉糖尿病邁向81歲
有「痛苦歌王」之稱的資深藝人孫情,為歡慶入行60周年,日前開心宣布將在11月於台中連唱三場,更以81歲高齡申請「金氏世界紀錄」,挑戰人生新里程碑!然而,許多人不知道的是,這位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歌王,曾因
健康2.0 ・ 1 週前
咖啡護肝效果佳?醫點名「這3種喝法」反而更傷身 拿鐵也中招
你是不是幾乎每天都要喝咖啡?根據最新研究,咖啡不只能讓你精神抖擻,還可能幫你的肝臟加分! 適量喝咖啡 與降低肝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一篇發表於知名國際醫學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大型統合分析整合了16篇研究的資料,發現喝咖啡的人,罹患肝癌的風險降低了約40%!另一篇2021年的統合分析也發現,喝咖啡使脂肪肝發生機率下降23%,脂肪肝進展至嚴重纖維化的風險也下降33%。甚至,美國肝臟醫學會(AASLD)在2023年發布的脂肪肝臨床指引中也提到:「每天喝三杯或更多咖啡可能對肝臟有潛在好處」。邱筱宸醫師指出,這些發現雖然主要來自觀察性研究,但結果一再重現、樣本龐大,讓咖啡成為越來越受學界關注的飲品!咖啡不只是咖啡因。它還富含多酚、抗氧化物質、以及可能具有抗發炎效果的天然成分。推測它有可能透過以上這些方式保護肝臟,不過詳細機轉仍有待未來研究去證實。 怎麼喝,才是「護肝喝法」? .每天1-3杯中杯黑咖啡(約200-300 ml/杯).不加糖、不加奶精最好,若要加,也盡量少量.有胃痛、胃食道逆流、心悸、孕婦或哺乳婦女,應先諮詢醫師.不建議「
常春月刊 ・ 12 小時前
大腸內數百顆瘜肉竟是「致命遺傳」 醫:不治療百分百癌化
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(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,簡稱FAP)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,但其威脅性極高。醫師指出,若不及早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,患者幾乎百分之百會發展成為大腸直腸癌,甚至可能併發其他系統腫瘤。
中天新聞網 ・ 8 小時前
公公回診、孩子忤逆、長官說要交報告…她「胸口一緊」爆淚!醫破解迷思:別把「初老憂鬱」當中年危機
剛滿50歲的小慧發現體力變差,對同事愈來愈不耐煩。回到家,看到孩子不專心準備會考,想到公公要有人陪同回診,聽到工作群組又提醒要重新準備隔天的會議資料。腦中一團混亂之際,胸口一緊,淚水竟從一向樂觀的她眼中傾瀉而下。 小慧的經歷不是特例,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類似經驗。40至65歲的中年轉折期,面對身體機能改變、家庭角色轉換、職涯變化與調適等議題,許多人會經歷情緒困擾。這個階段中,不少人出現憂鬱症狀,卻常被誤認為「正常的中年危機」而遭忽視。然而,若能適當理解、預防與治療,初老憂鬱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身心狀態。
幸福熟齡 ・ 13 小時前
維生素C多檸檬20倍!醫讚「1冷門水果」抗發炎、延緩慢性病
你吃過這款冷門水果嗎?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表示,「油甘果」果實富含維生素C,約檸檬的20倍,同時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,是泌尿道與攝護腺健康的守護者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一堆人中!吃飽就睏恐「1重病」警訊 醫嘆:健檢也難發現
許多人有「飯後嗜睡」的現象,不以為意,但醫師張家銘表示,其實這是常被輕忽的糖尿病早期警訊,一篇今年新發表的文章指出,糖尿病,其實從細胞能量,也就是粒線體,當「粒線體功能失調、活性氧暴增、血糖代謝異常」這三大核心,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,人體表現出來的「容易累、容易脹、容易煩」,因此飯後睏倦,早就是一種警訊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鈣含量比牛奶高!醫大讚「1常見蔬菜」:身體更容易吸收
很多人想到補鈣,就直覺要多喝牛奶,但其實也可以從綠色蔬菜攝取到好鈣。婦產科醫師邱筱宸點名「羽衣甘藍」,看起來皺皺的不起眼,但其裡面的鈣含量,竟然比牛奶還要高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6 小時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