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末別得流感! 出國、看演唱會「計畫恐全泡湯」, 青壯年快打疫苗守住假期
潮健康/編輯部
年末派對、聖誕跨年、演唱會場場爆滿,已經搶好機票準備出國大玩特玩的民眾,當心一次流感讓所有規劃「整組泡湯」!不僅如此,鄰近亞洲國家的流感疫情也正快速升溫,日本厚生省日前宣布流感病毒進入全國流行期,連氣溫較高的東南亞國家也陸續新增許多流感案例,顯示即便健康踏出國門,旅客也可能因染疫而導致行程受阻。
流感病毒「不挑族群感染」! 青壯年常出入4場域更危險
根據疾管署2025年第43週(10/19-10/25)流感速訊指出,國內流感疫情正處於流行期 ,社區流感病毒以A型流感-H3N2為主 。自2025年10月1日起,本流感季已累計157例流感併發重症,其中12例死亡 。疾管署統計顯示,在本流感季的157例重症病例中,65歲以上長者佔101例 ,12例死亡個案中,65歲以上長者則佔10例,顯示長者為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。
不過,流感病毒並不會「只挑特定族群感染」,正值青壯年階段的20-50歲族群,倘若在年末出入演唱會、飛機機艙、夜店以及KTV等室內場所, 仍有極高的感染風險。尤其年末正值旅遊旺季,若尚未施打流感疫苗、或非公費疫苗對象,一旦在國外染疫,不僅影響行程還有就醫困難、醫療費用高昂等問題,甚至面臨流感併發重症的健康威脅 。
流感除了讓假期泡湯、工作停擺,自己更可能淪為「隱形傳染源」!青壯年族群往往是家中經濟支柱或主要照顧者。一旦不幸感染,除了得承受1-2週的高燒、肌肉痠痛等病痛,導致期待已久的假期泡湯,工作和學習安排也將全面停擺。
更嚴重的是,青壯年活動力強、社交圈廣,染疫後症狀可能不如長者嚴重,卻容易在返家後,將病毒帶給家中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、長者或慢性病患者,無意間成為家中的「隱形傳染源」。
有出國規劃? 倒數14天是關鍵!
不想讓流感病毒毀掉完美假期,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最有效的方法。由於接種後約14天才會有保護力,因此有出國規劃的民眾,務必要及早完成施打,才能確保身體有足夠的免疫力以降低感染與併發重症風險。根據美國CDC於2024-2025流感季的統計,不分廠牌的流感疫苗針對急性呼吸道感染門診及住院的保護力,18歲以下約為32-78%,18歲以上則為36-55% 。
目前國內流感疫苗有新式的「細胞型」、「鼻噴型」、「免疫加強型」及傳統「雞蛋型」流感疫苗可供民眾施打。一般而言,以製程來說,傳統雞蛋疫苗是採雞胚胎培養製程,是最早的生產方式且技術成熟安全,但由於不是與人類物種接近的細胞系統,使病毒在培養過程中可能產生變異,進而影響保護力;細胞疫苗則利用哺乳類細胞進行培養,因為接近人類細胞環境也不受雞蛋供應量或過敏等問題影響,因此對應病毒株生成的抗體可更為精準;而噴鼻式疫苗使用的是「減毒的活病毒」,透過鼻噴誘發黏膜免疫反應,較適合害怕打針的幼兒族群,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及氣喘的兒童。
流感疫苗有哪些種類? 傳統疫苗、新世代疫苗、免疫加強型疫苗差在哪?
【傳統流感疫苗】
.傳統雞蛋疫苗:採用雞胚胎培養,屬於不活化疫苗。這是最早期、使用最廣泛的疫苗,自1940年代至今已有80年使用經驗 。今年度公費由國光、GSK、賽諾菲、高端等廠商提供。
【新世代流感疫苗】
.細胞疫苗:同樣為一種不活化疫苗,但改用「哺乳類動物細胞」進行培養。資料顯示,細胞疫苗的優點在於採用新技術,使用哺乳類細胞培養,具有高一致性,能提供精準的保護力。另外,細胞疫苗的製程不含卵蛋白質、抗生素或防腐劑。
.鼻噴式疫苗:為一種「活性減毒疫苗」,透過鼻腔噴灑誘發黏膜免疫反應。其最大優點是免打針、無痛,可大幅降低兒童對接種的恐懼感。在台灣,核准用於2歲至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。不過需注意,此疫苗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、嚴重氣喘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者。
【免疫加強型疫苗】
.佐劑疫苗:添加MF59佐劑,由於流感疫苗對長者保護效果較差,因此特別針對長者族群,添加佐劑主要功能為協助誘發、延長或增強對目標抗原產生免疫反應。該疫苗抗體效價最長達到一年、略高於一般疫苗的6個月左右,推薦65歲以上長者接種,目前公費尚未提供。
.高劑量疫苗:高劑量流感疫苗之每株病毒抗原含量為一般型流感疫苗的4倍,主要功能為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。國外已有高劑量流感疫苗上市,國內已於今年底取得藥品的許可證,但今年公費不含高劑量劑型。
流感疫苗的「Pro Max」版本? 什麼是免疫加強型疫苗?
而免疫加強型疫苗適用於65歲以上成人,銀髮長輩因為自然老化而有「免疫老化」問題,導致即使接種疫苗,其保護力也不如年輕族群。所以先進國家改採取「分齡施打」觀念,建議長輩優先接種「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」。
目前國際上已有「佐劑」、「高劑量」、「基因重組」等三種不同技術的「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」,皆是透過新技術增加長者接種後的抗體濃度,以解決人體免疫老化問題。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、身體條件狀況與醫師討論後,挑選合適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風險,提升保護力。
今年度(2025-2026)專為65歲以上長者設計的疫苗,包括東洋的「佐劑疫苗」以及賽諾菲的「高劑量疫苗」;需注意的是,採肌肉注射的不活化流感疫苗,各廠牌常見不良反應類似,包括疲勞、頭痛、全身無力、肌肉痠痛、注射部位疼痛、注射部位壓痛等,如有出現不良反應應多休息,大多在3天內可以緩解。
總結而言,流感威脅不分年齡,特別是在年末活動頻繁、人潮聚集的時刻。公衛專家提醒,民眾應考量自身需求及身體條件,與醫師詳細討論,挑選最合適的疫苗;別讓流感病毒將精心策劃的行程毀於一旦。
延伸閱讀:
只打流感疫苗不夠!同時中流感、新冠「並非不可能」 專家:重症死亡率恐倍增
更多每日健康報導
「橘子皮」超高CP值9大用法,從頭頂到腸胃全都要得到它!吃甜食竟能讓牙齒變白!這「4種零食」越吃牙齒越好,再也不用擔心牙齒黃黃的了!千萬要小心「這種蟲」!看似普通,下一秒卻會奪走你的命,快傳給家人朋友知道!
其他人也在看

日本流感疫情狂飆! 東京時隔16年首次11月發「流行警報」
根據日媒《日本新聞網》報導,東京都政府當局統計,截至11月9日的一週內,各醫療機構平均通報季節性流感病例為29.03例,約為前一週的1.2倍。由於狀態已超過政府設置的警報門檻,因此正式發布了「流行警報」。今年疫情擴散異常快速,這也是東京都自2009年以來,首度在11月發出...
CTWANT ・ 1 天前
日本流感警報!Threads勸世文:台人在日中鏢送急診,這波很嚴重
台人赴日旅遊盛行,據《中央社》報導,日本東京都流行性感冒病患人數已超過指定參考標準,都政府13日發布流感流行警報,為2009年以來首度於11月發布。報導中引述日本放送協會(NHK),指稱11月3日至9日當週,東京都流感病例來到平均每家醫療機構29.03人,較前一週增加5.34人。
太報 ・ 1 天前
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,很多人都中
46歲的健身教練,體脂率僅12%、每天晨跑+重訓、食量控制嚴謹,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。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:「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,為什麼還會得癌?」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
健康2.0 ・ 18 小時前
芝麻醬「這樣放」小心變一級致癌物! 醫嚴厲警告: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
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,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。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,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,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。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,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,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。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,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,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。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,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,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,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,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。因此,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,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,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。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,李翔豐醫師指出,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,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;即使是健康的人,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,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,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,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,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。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,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,這種真菌廣泛存
常春月刊 ・ 10 小時前
他「做2事」治好脂肪肝、高血糖!還甩肉6公斤、降體脂肪
胰臟癌向來被稱為「癌王」,死亡率極高。醫師林相宏表示,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.5公分的腫瘤,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,不再熬夜,並規律運動,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,體脂肪減少8%,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。男子更直呼,「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。」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走路姿勢錯害全身!醫示警:步態變慢恐是「這疾病」前兆 勿輕忽!
近年的研究發現,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,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,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。大型追蹤研究顯示,步速減慢、步伐變得不規律,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。特別是在「邊走路邊做事」的情況,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,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,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,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。
TVBS新聞網 ・ 1 天前
「用隔夜飯炒飯」吃完險喪命!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: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
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,一名姚姓男子(化名)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,突然出現劇烈腹痛、嘔吐等症狀,送醫時更已休克。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,院方診斷為由「蠟樣芽孢桿菌」感染引起的「炒飯症候群」。
姊妹淘 ・ 15 小時前
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!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.5
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,他分享,從原本近視約400度、散光50度,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.2、雙眼1.5,可以如常上診工作,終於告別眼鏡人生。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
健康2.0 ・ 18 小時前
喝咖啡害心律不整?最新研究曝「驚人發現」:風險降39%
心律不整的人不要喝咖啡?醫師蔡明劼在臉書粉專「蔡明劼醫師 健康。瘦身」中發布貼文,表示很多心律不整(AF,心房顫動)的患者都被提醒說要少喝咖啡,但最新刊登的研究竟發現,喝咖啡會降低復發心律不整的機率。
鏡報 ・ 1 天前
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!「3類人」食用恐反傷身
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,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,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。專家表示,薑黃有增強免疫力、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,但孕婦、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,以免造成身體負擔。營養師建議,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,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,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,以免適得其反,反而傷害健康!
TVBS新聞網 ・ 1 天前
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、燃燒脂肪!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
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,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。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,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、減少脹氣,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,影響脂肪燃燒、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。當我們
健康2.0 ・ 1 天前
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!「低渣飲食清單」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
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,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!其實,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,整個過程不但順利,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,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、少殘渣、好消化的飲食,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! ▲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「精緻澱粉」讓腸胃更輕鬆.可以吃:白飯、白麵條、白土司.避免吃:糙米、玉米、燕麥、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▲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、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.可以吃:魚肉、瘦肉、水煮蛋、豆腐.避免吃:煎的、炸的、不熟或太韌的肉類▲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.可以喝:運動飲料、蜂蜜水、椰子汁等,無渣無色飲品.避免喝:牛奶、優酪乳、乳酪等乳製品 ▲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,要選「嫩葉菜」族群.可以吃:菠菜、小黃瓜、香菇.避免吃:竹筍、菜梗、芹菜等粗纖維蔬菜▲水果類果肉軟、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.可以吃:木瓜、哈密瓜、荔枝、西瓜.避免吃:黑棗、芭樂、百香果、柿子等高纖水果▲烹調方式.建議:水煮、汆燙、蒸煮、清炒.避免:煎、烤、炸 高敏敏提醒,放進嘴裡需要「咬很多下」的食物,通常都不適合!記得「少渣、軟質、清淡」是原則,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。此外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
少吃還是胖!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「4類食物」:代謝更順暢
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!營養師高敏敏提到,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,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,不只使體重增加,也會影響睡眠、情緒與代謝,建議多攝取富含「辣椒素、鎂、色胺酸、Omega-3脂肪酸」的食物,有助於提升腦內啡、多巴胺,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,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醫師沒標小數點!佛州2歲童遭注射「10倍磷酸鉀」心臟驟停 搶救15天無效身亡
綜合外媒報導,根據男童德馬庫斯‧佩奇(De'Markus Page)的母親多明尼克‧佩奇 (Dominique Page)透過律師提交的訴訟文件指出,德馬庫斯在2024年3月因為被懷疑患有自閉症及厭食症,在佛羅里達州奧卡拉復臨健康醫療中心(AdventHealth Ocala)救治。但由於被檢查出感染了病毒...
CTWANT ・ 8 小時前
「40歲以下暴增25%」!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「4類人」最該警覺
年輕族群小心「糖化」加劇!「世界糖尿病日」剛過,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、生活型態改變、外食比例攀升,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;營養師表示,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,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,若能做好均衡飲食、規律用餐、監測觀察等三雃則,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,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,遠離糖尿病威脅。(記者:簡浩正)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6 小時前
每天慢跑還是胖!女子「早餐戒麵包」 竟瘦下7公斤
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,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,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,例如早餐增加蔬菜、改變調味方式,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。
中天新聞網 ・ 3 天前
瘦瘦針暗藏陷阱「啟動身體飢荒模式」 名醫:2條底線要守住
近期各式各樣的「瘦瘦針」在台灣非常流行,不管是醫院、一般診所、醫美,甚至於路邊的藥局,都能買到瘦瘦針,讓許多人趨之若鶩。有民眾就問醫生,只要打瘦瘦針就能減肥成功,為什麼還要做飲食控制?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,瘦瘦針的陷阱是「啟動了身體的饑荒模式」,最後反而壓不住食慾,而且有2條底線一定要守住,否則的話,施打瘦瘦針只會產生「溜溜球效應」而已。
鏡報 ・ 11 小時前
【下班經濟學】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!名醫曝:吃一物快速緩解!
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?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,高血壓、睡不好、疲倦、焦慮、失眠、胃痛,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,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!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?一次告訴你!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!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!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,包括失眠、心悸、頭暈、胸悶、容易緊張等症狀......
風傳媒 ・ 1 天前
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?營養師揭「4警訊」:身體缺水了
為了維持身體健康,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,營養師羅晞蕾提到,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,但實際上都沒補夠,當水分不足時,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,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,雖然咖啡、茶、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,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。
Yahoo奇摩(綜合報導) ・ 1 天前
女導遊「喘到走不動」竟心衰竭,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…腹膜透析重拾自由:「睡得更香」出國也OK
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,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。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「血液透析」,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,每次持續4小時,民眾往往抗拒。醫師建議,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、喜歡攝取蔬果、希望水分限制較少、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、害怕打針、合併有心血管疾病、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,「腹膜透析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。
幸福熟齡 ・ 1 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