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超級高齡者」大腦不老! 25年研究揭抗失智3大關鍵
〔編譯陳成良/綜合報導〕認知能力下降並非老化的必然宿命。根據科普網站《Science Alert》報導,美國西北大學一項長達25年的追蹤研究,揭開了被稱為「超級高齡者」(Superagers)的一群8旬以上長者,何以能維持媲美50歲中年人記憶力的生物學秘密。研究發現,他們的大腦不僅能抵抗阿茲海默症的標誌性病變,更擁有獨特的神經元結構與較低的發炎反應。
「超級高齡者」的定義,是在記憶力測試中表現與比他們年輕2、30歲的人相當的長者。研究團隊發表於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》期刊的論文指出,這些人通常性格外向,但令人驚訝的是,他們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更健康,部分人甚至有規律抽菸、喝酒的習慣。這強烈暗示,他們抵抗大腦老化的超能力,主要源於天生的生物學因素。
透過分析79位超級高齡者捐贈的大腦,研究人員識別出3大關鍵差異。首先,他們的大腦不易產生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質斑塊與糾結,即使出現,也不影響功能,展現出強大的「抵抗力」與「韌性」。其次,在調節注意力與決策的關鍵腦區「前扣帶皮層」(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),他們擁有更多的「馮.埃科諾莫神經元」(Von Economo neurons),且該腦區也比同齡人甚至年輕人都更厚。最後,他們大腦白質中的發炎活動,也比一般老年人要少。
西北大學臨床神經心理學家溫特勞布(Sandra Weintraub)直言:「我們在他們大腦中的發現,真的讓我們為之震撼。」另一位研究者格芬(Tamar Gefen)則強調,這些重大發現,都源於對數十年來慷慨奉獻的超級高齡者大腦樣本的檢驗,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捐贈,這項研究便無法完成。
研究團隊在論文中總結,透過進一步理解影響認知的相關基因,未來將可能讓我們創造出能促進「超級高齡者」大腦設定、並抵抗阿茲海默症的藥物。
更多自由時報報導
耳朵也會中風!女大學畢業生壓力大、長期熬夜 竟突發性耳聾
王姓獸醫師無執照》非洲豬瘟診斷、用藥錯誤 台中老農一肩扛
黃金崩盤吸引世界各地逢低買入者 最樂觀看到這價位
健康網》護腦聰明選 預防早發性失智的熱門早餐食品
其他人也在看

醫警告:「起床後這4個動作」恐害你中風與心梗! 排便最好控制在10分鐘內
早晨,是一天中最容易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「啟動時段」。經過一整晚的休息,身體的循環系統、消化道、神經網路都在等待你的第一個指令。重症醫師黃軒指出,這30分鐘,就像按下健康程式的「開機鍵」,選對步驟,能讓血管年輕、腦袋清醒、腸胃順暢;選錯動作,則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提高中風、心肌梗塞、糖尿病等慢病風險。今天的你,起床時的每一個小動作,是真的在為健康加分嗎? 1、起床第一杯水:不是喝「越快越好」.最佳劑量:300 ml溫開水,小口慢喝夜間你沒喝水,血液變黏,早晨補水可稀釋血液、降低血栓風險。研究指出,攝入300-500 ml水能在15-20分鐘內提升血壓、降低心率,幫助預防體位性低血壓。美國 NHANES 長期追蹤顯示,每日喝水不足1400 ml者,中風風險顯著升高。▲這是陷阱:蜂蜜水、淡鹽水當第一杯,糖和鈉都會給血糖、血壓加負擔。 2、排便黃金時段:放下手機才有效起床後「起立反射」+腸道蠕動最活躍,是身體天生的「排便指令」。專注排便、控制在10分鐘內,可減少痔瘡與肛門靜脈壓力。邊滑手機邊蹲廁所,不只延長時間,還會讓下半身血流停滯,加重腸道與血管負擔。 3、早餐早點吃:延遲≠會影響.黃金時間:早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
失智症是否找上門?AI可以早知道
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/新北報導 圖: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八向表面投影影像,藉由多角度分析可突顯異常血流分布區域,輔助醫師精準判讀/亞東醫院提供 高齡化社會到來,
好醫師新聞網 ・ 7 小時前
想討拍?中國大使投書又喊「反對台獨」 我駐英代表處強硬回嗆
即時中心/黃于庭報導中國近年來對我國文攻武嚇越發囂張,每日派軍機騷擾、逾越海峽中線挑釁已是常態,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日前更投書當地媒體,聲稱「台灣從來不是國家、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成果」,惡意曲解聯合國文件與國際法並嚴重誤導國際輿論。對此,我國駐英國代表處今(27)日提出4點聲明嚴正駁斥。
民視 ・ 15 小時前
羅志祥照顧病母笑就是孝
第4屆「旺旺孝親獎」相關活動已展開,《中國時報》邀明星們分享孝順父母的故事,呼籲大家「行孝一定要及時」。「亞洲舞王」羅志祥2005年爸爸因肝癌離世,媽媽近期罹患阿茲海默症,羅志祥身為獨生子,一肩扛起照顧責任,他絲毫不嫌累,直言:「笑,就是孝。」
中時新聞網 ・ 22 小時前
控盧秀燕拖6天!綠議員曝豬瘟時間軸嗆甩鍋
[NOWnews今日新聞]台中市梧棲區養豬場爆非洲豬瘟,如今據農業局及動保處最新表示,該養豬戶第一時間自行找上無獸醫執照、藥商公司的一名王姓「動物用藥品管理技術人員」,疑似導致延誤確診、通報。對此,基...
今日新聞NOWNEWS ・ 14 小時前九把刀再出手!15年能量爆發 《功夫》明年春節炸裂登場
九把刀最新力作《功夫》改編他的《都市恐怖病》系列同名小說,融合動作、奇幻、友情與懸疑等元素,今(27)釋出超前導預告,並正式宣布進攻明年春節檔上映。九把刀從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、《報告老師!怪怪怪怪物!》、《月老》到《請問,還有哪裡需要加強》,15年來書寫台灣電影的獨特篇章,多年來的創作能量
自由時報 ・ 13 小時前
母女做胃繞道手術減重 體重下降後卻長期營養不良
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/台中報導 圖:黃挺碩副院長(左)率領蔡雄威醫師(右)專業團隊運用達文西微創手術,為母女倆完成減重手術後的複雜重建治療/台中仁愛醫院提供
好醫師新聞網 ・ 15 小時前吃到「非洲豬瘟料理」怎辦?食藥署、農業部解答
台中市梧棲一處畜牧場上周三(22日)出現首起本土非洲豬瘟個案,儘管中央已祭出禁運、禁宰豬隻15的天管制,但網路上仍盛傳「近期不要吃豬肉」,引發民眾恐慌;對此,食藥署表示,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,屬豬隻專屬病毒,並非人畜共通傳染病,市售豬肉均經過屠宰檢驗把關,民眾可安心食用;農業部也說,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,即使誤食受感染豬肉,病毒也無法在人體內繁殖。
中時新聞網 ・ 15 小時前

手術台動人旋律! 英帕金森氏症婦女邊手術邊吹單簧管
英國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65歲婦女,近日在接受腦部手術時邊開刀邊在手術台上吹奏單簧管,讓醫師能在過程中監控手術的狀況,這項「深層腦刺激手術」雖然無法讓她完全恢復,但成功減緩症狀,也讓她能夠更自由的過生活。
TVBS新聞網 ・ 11 小時前體重夠就不用擔心肌少症? 肌少型肥胖風險更高
(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7日電)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。董氏基金會今天提醒,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,也可能因年齡增長使身體組成改變而罹肌少症,且「肌少型肥胖」危險性更比肌少或肥胖都還高。
中央社 ・ 14 小時前《國際經濟》重磅季報、Fed降息、美中貿易!3利多齊發 美指期上漲
【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】美東時間周日10月26日晚間美股主要指數期貨上漲,投資人將迎來多檔重磅級科技股財報,以聯準會眾所預期的再度降息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發表有關美中貿易與關稅相關的正面發展,亦給市場帶來提振。 目前道瓊指數期貨漲0.55%,報47,656點。標普500指數期貨漲0.64%,那斯達克100指數期貨漲0.8%。 美國勞工統計局上周公布的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較預期溫和,投資人普遍預期聯準會將在美東時間10月29日會議上降息。 根據CME FedWatch工具,高於96%的投資人預期利率將大幅下調至介於375至400個基點,而3.8%的人押注利率將降至介於400至425個基點。 「七巨頭」(Magnificent 7)中的Alphabet、Amazon、蘋果、Meta Platforms和微軟將於本周公布季報。如果本輪財報季的初期表現可作為某種指引,這些重磅級公司的業績可望優於預期。 美中兩國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第五輪經貿磋商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26日表示,雙方已經達成「實質框架」,美國應該不會對中國加徵100%關稅,而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料將延後1年上路,且未來
時報資訊 ・ 18 小時前
別以為瘦就安全!素食者也可能膽固醇超標 醫揭「降壞膽固醇」關鍵與治療新趨勢
膽固醇過高的人,不一定都是肥胖體型,高膽固醇與飲食、運動、遺傳關係密切。通常40歲後新陳代謝降低,比較容易出現高膽固醇,也有患者長期茹素、體型偏瘦仍然驗出膽固醇過高。 控制LDL對高血脂很重要一名診間的患者張先生不到40歲就心肌梗塞,檢查後發現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,即使吃藥治療LDL仍大於135 mg/dL,因此建議患者自費使用PCSK9抑制劑針劑治療,治療兩年當中可將LDL控制小於55 mg/dL,後因個人經濟因素未持續施打,不料,發生第二次心肌梗塞。日後健保署通過用藥,患者持續治療後,膽固醇降低到跟正常人一樣,未曾再因心肌梗塞或者心絞痛住院。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提醒,三高、家族史、吸菸、愛吃重鹹,若出現異常體力衰退、胸悶喘不過氣,要趕緊就醫進行靜態或運動心電圖等功能性檢查,確認血管健康狀態。除了可以驗LDL之外,頸動脈超音波、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或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分析,也能提早了解是否有動脈粥狀硬化及其風險程度。若檢查出動脈粥狀硬化斑塊,別只是消極什麼都不做,而是積極透過飲食控制、規律運動,或是藥物控制,來降低LDL的數值,並穩定動脈粥狀硬化斑塊。 史他汀類藥物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高雄男子出國旅遊 途中急性膽結石發作險喪命
高雄70多歲患有膽結石的男子與妻子出國旅遊,剛抵達澳洲坎培拉機場,行李還沒領就因急性膽結石發作、併發敗血症緊急返台治療,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膽囊炎併膽汁滯留與感染,並已出現敗血症症狀,一趟旅遊變救命驚魂記,幸及時對症搶救才保住性命。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李金德醫師表示,該患者出國前2週曾就診說飯後腹脹、
自由時報 ・ 16 小時前

台中非洲豬瘟檢疫今進入第二階段 農業部次長:稍可放心、不可放鬆
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指揮官今(27日)召開例行記者會,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表示,第一階段是「防堵」,已經做到無增加案例。今天起進入第二階段是「守住」,希望大家一起守住這道防線,「心情上可稍微放心,但還是不可放鬆」。
鏡週刊Mirror Media ・ 13 小時前
大學畢業女突發性耳聾 醫師:高壓氧可改善
一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性社會新鮮人,可能找工作壓力大,加上長期熬夜看手機紓壓,某天早上一覺醒來後,突然間單側耳朵聽不到、耳鳴、耳悶伴隨些許暈眩,經過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為急性突發性耳聾,俗稱「耳中風」。在做了耳內注射類固醇及口服類固醇治療後,轉介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暨重症科鄭博斌醫師門診,安排高壓氧治療,經過約八次治療,目前狀況改善並已經重拾聽力。胸腔暨重症科鄭博斌醫師指出,急性突發性耳聾一般定義為三天內、至少連續三個相鄰測試音頻、各有超過三十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閾值受損。造成急性突發性耳聾的原因可能與病毒感染、微血管阻塞、自體免疫疾病、神經腫瘤、藥物、甚至與長期熬夜及壓力大相關。因為有超過八至九成病人找不出確切病因,耳中風的正式名稱為「不明原因之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」。胸腔暨重症科鄭博斌醫師表示,耳中風(突發性耳聾)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確,但可能與病毒感染、血管阻塞、自體免疫疾病、生活壓力、熬夜作息不正常以及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等因素有關,主要原因是供應內耳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或神經受損,導致突發性的聽力喪失。胸腔暨重症科鄭博斌醫師指出,高壓氧治療急性突發性耳聾的臨床原理是藉由
台灣好新聞 ・ 15 小時前
藥理學家周泰廷專欄/從關節保養到骨質疏鬆預防,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
除了關節炎,另一個「沉默的威脅」是 骨質疏鬆症。它常常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悄悄進展,直到跌倒骨折才被發現。尤其50歲以上女性、停經後族群,以及長期缺乏運動或營養不足的人,都是高危險群。
姊妹淘 ・ 15 小時前
明首度過招川普!高市早苗有3大任務 專家預測最強底牌是「他」
紐約時報報導,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預計28日與美國總統川普在東京會晤,就任才滿一周的她將迎來首場外交大考,主要挑戰包括強化日...
聯合新聞網 ・ 14 小時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