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些食品」吃太多,小心失智風險暴增44%!營養師教你最簡單解法
吃太多超加工食品,腦部正在被悄悄偷走!還記得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嗎?營養師薛曉晶表示,如果答案是微波食品、炸物或甜點,就要特別留意,她引述研究指出,長期攝取超加工食品,恐讓記憶力與認知功能加速退化,甚至提升失智風險,特別是手搖飲、泡麵、炸物等「方便食物」含有高糖高油與添加物,會悄悄傷害腦神經,想守護腦力,不妨從今天起多吃原型食物、少碰加工品。
營養師薛曉晶日前在粉專「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」PO文指出,當人體頻繁攝取超加工食品(UPF),這些食品的高糖、高油、高鹽及人工添加物會在無形中傷害腦神經,加速腦力提早衰退。薛曉晶引述《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》(JAMA Neurology)2023年的一項研究說明,該研究追蹤超過1萬名35歲至74歲的成年人長達8年,發現高UPF飲食者的整體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%,執行功能下降25%。
不僅如此,薛曉晶接著再引述2024年《神經病學雜誌》(Journal of Neurology)內容表示,高UPF飲食與失智風險增加44%有顯著關聯;研究明確指出,若以天然原型食物替代部分UPF,失智風險能明顯降低,顯示我們有能力逆轉這種趨勢:「你的大腦健康,掌握在你的選擇中。今天開始,少吃一份超加工餐,多為自己選擇一份原型食物——這不僅是飲食習慣的改變,更是對自己清晰思緒與長久記憶的鄭重承諾。」
什麼是超加工食品?
超加工食品(ultra-processed foods,UPF)指的是經過多重工業製程、含有許多人工添加物的食品,這些食品不只是單純「加工」,而是經歷多重製程、配方複雜、目的是延長保存、增強風味或讓人更容易上癮的食品。
這類食品通常添加香料、色素、甜味劑、防腐劑、乳化劑、增稠劑等化學添加物,幾乎看不出其原始食材的形態,而且熱量極高、營養密度低,大部分都是高糖、高鹽、多油食品,並且膳食纖維與維生素含量極少。長期大量攝取超加工食品恐增加多種慢性疾病風險,例如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憂鬱、焦慮與睡眠障礙等。
生活中常見的超加工食品有哪些?
飲品類:含糖飲料、手搖飲、能量飲、調味牛奶
零食類:洋芋片、巧克力棒、糖果、餅乾
速食類:速食漢堡、炸雞、熱狗、薯條
即食食品:泡麵、冷凍微波餐、罐頭義大利麵
早餐食品:調味麥片、加工吐司抹醬
代餐/健康標榜產品:高蛋白棒、含人工添加物的代餐飲品
如何減少攝取超加工食品?
多吃「原型食物」,如水果、蔬菜、全穀、豆魚蛋肉等。
自己下廚,減少外食與預製包裝食品。
購買食物時注意標示,成分表越長、化學名稱越多,越可能是UPF。
選擇少加工的替代品,如堅果取代餅乾、無糖氣泡水取代含糖飲。
更多鏡報報導
阿北血糖狂飆竟是因「每天喝菜湯」?營養師驚:它是澱粉…教你正確吃法最健康
泡麵有防腐劑、會禿頭?營養師解析「4大健康地雷」:這樣搭配吃才危險
不只白飯、吐司!營養師點名「4種不甜食物」都是糖尿病地雷…很多人都忽略它
其他人也在看

早餐常吃的「這些食物」恐害皮癢脹氣!雞蛋、奶茶上榜 醫:可先做這件事
台灣美食琳瑯滿目,但對部分人來說,看似普通的食材卻可能引發過敏。據統計,國人食物過敏發生率約6%至10%,不少人曾有蕁麻疹或腸胃不適卻找不到原因的經驗。為此,我們整理了8大常見致敏食物,快來看看你常吃的食物是否也在清單上! ▲網友熱議8大易致敏食物。(圖/《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》提供) 網苦惱「麩質過敏」早餐怎麼吃? 營養師提出建議 觀察近3個月網友針對「易致敏食物」的討論,可以發現「麩質」是網友討論度最高的過敏原之一。「麩質」存在於小麥、黑麥、大麥等穀物中,部分人吃了含有麩質的食物後,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、皮膚過敏或疲倦等情況,若是「小麥過敏」體質的人,症狀則可能包括蕁麻疹、呼吸道不適等。有家長在網路分享,孩子長期出現過敏反應,經醫師建議改為「無麩質飲食」,結果卻因此苦惱早餐該如何準備。對此,營養師建議可選擇「米漢堡、蘿蔔糕、豆漿、馬鈴薯或水果沙拉等」,再搭配優酪乳或豆製品來補充蛋白質、維持免疫力,平時也應多留意食物標示,避免隱性小麥來源,有助於降低過敏或不適風險。 「蛋類」是常見易致敏食物 又以蛋白最易引起過敏 除了麩質外,「蛋類」也是經常被提及的易致敏食物,其中又以蛋白最
常春月刊 ・ 21 小時前
住院染A流恐致命!年長者10天內可能「轉院到天堂」
台灣目前A型流感發生率偏高,醫師警告民眾不要在醫院過度停留。姜冠宇醫師指出,近期發現許多病患在住院期間感染A流,特別是年長者感染後病情惡化迅速,恐演變成「大白肺」,呼籲民眾若經醫師評估可安全出院,應儘早返家休養。
中天新聞網 ・ 1 天前(影) 最狂「00後」! 北京少年組團印假鈔 警突襲時印表機還在狂吐大鈔
[Newtalk新聞] 中國北京警方近日破獲一起罕見的「假幣新潮流」案件,令人震驚的是,整起犯罪鏈的主力成員竟是「00後」年輕人,甚至包括未成年人。他們透過境外軟體自學偽造技術,用家用印表機大量印製百元假鈔,並以虛擬幣結算販售,形成一條完整的地下假幣產業鏈。 根據北京市公安局經偵總隊消息,警方在網絡監控中發現一筆可疑交易,其中涉及一張假幣母版圖片。經初步研判,該買家極有可能正在從事假幣印製活動。警方立即展開行動,順藤摸瓜,一舉抓獲 15 名犯罪嫌疑人,搗毀 8 個製幣窩點,當場繳獲假幣超過 250 萬元。 北京偵總隊四大隊中隊長趙全生表示:「印製假幣必須有模板,才能根據模板購買設備與材料進行列印。我們衝進去時,印表機還在唰唰作響,一張張嶄新的百元鈔從機器嘴裡吐出來,整個屋子都是濃烈的墨水味。」 調查顯示,這批「00後」嫌犯先透過境外平台學習製幣技術,隨後利用印表機在家中生產假幣,再透過虛擬幣交易出售,避開傳統金融監管。他們不僅自行印製,甚至開班授課、販售技術文件,從中牟取暴利。查看原文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相隔僅30分鐘! 超級大黃蜂、海鷹直升機接連在南海墜毀 美軍急調查 41年「
新頭殼 ・ 1 天前
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!母崩潰:害了她
生活中心/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、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,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。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,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,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,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%到13%,遠超過正常值。當下媽媽崩潰哭喊「是不是我害了她」,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,讓人心疼。高敏敏指出,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、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,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,晚餐又全家外食,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。
民視 ・ 1 天前
防不勝防的RSV 醫籲父母「寶寶出生後就該主動防護」
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陳靖安報導】「在產科環境中,最令人頭痛的群聚感染幾乎都與RSV有關。」幸福安診所莊曉婷醫師指出,呼吸道融合病毒(簡稱RSV)是1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原因,即使在衛生防護嚴格的醫院中,仍有可能造成群聚傳染。 擁有超過一萬七千例接生經驗的莊曉婷醫師強調,RSV是產科環境中最常見、也最難完全防堵的病毒之一。「只要有一名寶寶感染,鄰近嬰兒就很容易中標,因為RSV的傳染力實在太強。」RSV的特徵是傳染性高且惡化速度快,短短幾天內就可能從輕微流鼻水、咳嗽演變為喘、呼吸困難,甚至需住進加護病房。這些重症寶寶常須插管治療,日後也更容易出現氣喘等長期後遺症。她提醒,根據臨床經驗與文獻資料,1歲以下寶寶因RSV感染而住院的機率,是流感的16倍1。RSV對嬰幼兒呼吸道的破壞力不容忽視,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為重要。 母嬰同室也藏風險 防護不到位恐釀家庭焦慮 RSV的感染來源多樣,寶寶在醫院、月子中心等地方,也可能因接觸而受感染。莊曉婷醫師解釋:「若採母嬰同室,爸爸白天外出工作可能接觸到感冒病毒,再回房與寶寶親密接觸,就有機會帶進病毒。若訪客多、探視不受限,風險會大幅增加。」 除了家
健康醫療網 ・ 1 天前
常吃「這類食品」腦力恐提早衰退 研究驚揭:失智風險增加44%
「還記得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嗎?」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粉專表示,如果經常吃微波食品、炸物或甜點,必須特別留意,因為這些「方便食物」的代價,可能是大腦記憶力的流失,「當我們頻繁攝取超加工食品(UPF),其高糖、高油、高鹽及人工添加物會在無形中傷害腦神經,加速腦力提早...
CTWANT ・ 1 天前
免疫藥物治療加入臨床選項 醫親曝小細胞肺癌治療未來走向
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周辰瑞報導】小細胞肺癌屬於肺癌的一種,臨床上要確診必須透過切片檢查。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楊志新院長表示,診斷流程通常是先透過影像檢查可疑的病灶,再進行切片,確認其屬於小細胞或非小細胞類型。確診後,患者會再進一步接受更詳細的檢查,以評估是否有轉移。 若懷疑有轉移跡象,必要時也需切片確認,才能完成病程分期。正式分類依然是第1至第4期,但在治療上,臨床常將小細胞肺癌分為「侷限期」與「擴散期」,以利選擇治療策略。 侷限期與擴散期差異 治療方式不相同 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指的是病灶侷限於胸腔內,且可透過手術或放射線完整涵蓋的範圍。楊志新院長指出,這類患者治療目標是追求根治,治療方式通常是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。不過,若病灶已擴散至胸腔外,或範圍過廣無法以放射線完全覆蓋,則歸類為擴散期,治療以全身化學治療為主,預後相對不佳。 小細胞肺癌缺有效標靶藥物 傳統治療選擇有限 楊志新院長提到,在過去3、40年間,侷限期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未有重大突破,目前主要還是依靠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。與非小細胞肺癌相比,小細胞肺癌缺乏有效的標靶治療藥物,因此治療選擇有限。 侷限期患者同時接受化療、放射線
健康醫療網 ・ 1 天前七旬翁急性膽結石釀敗血症 出國旅遊30萬買教訓
一名七十多歲患有膽結石的老翁日前與妻子出國旅遊,剛抵達澳洲坎培拉機場,行李還沒領就因急性膽結石發作、併發敗血症倒地痛苦難耐;緊急返台治療、住院兩週、再開刀,整趟旅遊變「救命驚魂記」,花了近三十萬元才保住性命。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李金德教授回憶,該名患者出國前兩週曾到院就診,主訴飯後腹脹、腹痛;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多顆膽結石,李教授當時即建議儘早手術切除,避免日後發作,但患者笑說「回來再處理」,堅持照常出國。沒想到班機剛飛抵澳洲機場,老翁就劇烈腹痛、寒顫發燒,甚至一度意識不清;導遊見狀緊急協助,但語言不通、就醫不易,老翁只好購買豪華經濟艙機票火速返國。李金德教授指出,許多患者以為忍一忍就好,但膽結石是一種常見但潛在危險的疾病,尤其在外出旅遊時,飲食油膩、睡眠不足或脫水等因 ...
台灣新生報 ・ 1 天前
增肌vs減脂,女生應該怎麼選?新手必看完整指南:訓練與飲食方法全解答 | Women's Health
本文將幫助你確定增肌還是減脂是否適合你,也將介紹增肌減脂的方法和時機,以及運動營養師的關鍵見解。
Women's Health美力圈 ・ 16 小時前兩岸對談冰凍11年 卓榮泰設「4前提」絕對願意談
前次兩岸高層交流是在2015年海基會與海協會的首長對談,立委質疑兩岸關係已冰凍11年,是否能有更輕鬆的方式,在第三地透過學術交流的名義與對岸高層接觸?行政院長卓榮泰28日說,這非我一廂情願,但只要「對方不設前提、不扣帽子、不堅持台灣是他的一部分,且能夠以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立場來對談,我絕對願意」。
中時財經即時 ・ 1 天前
影/攝護腺癌診斷利器-PSA檢測 醫: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定期檢測
男士們一過中年,最先讓你有感變「老」的,除了看的到的白髮、皺紋外,生殖泌尿道系統的種種力不從心,小到頻尿、夜尿、小便無力、尿失禁、排尿困難、大到膀胱癌、攝護腺癌,在在都威脅了男性健康。林威宇醫師表示,
中廣新聞網 ・ 20 小時前綠提財劃法暫行條例 坐月子10萬、勞退自提獎勵
(中央社記者林敬殷台北28日電)民進立法院團今天表示,藍白去年惡修財政收支劃分法,因計算公式分母錯誤,導致新台幣345億元統籌分配稅款無法分配,民進團提出「財政收支劃分法第16條之1未分配款運用暫行條例」,將經費用於婦女產後照護、長輩生活扶助及勞退獎勵金。
中央社 ・ 1 天前

媽祖早知?獸醫市長南瑤宮抽「新冠同籤」預警豬瘟 解天機:努力恐枉費
台中爆發非洲豬瘟病例,或許媽祖早有預示?香火鼎盛的媽祖廟「彰化南瑤宮」今年大年初一曾抽出「六畜籤」,被解讀為畜牧業恐面臨危機;彰化市長林世賢今(27)日一早再針對六畜籤媽祖求籤,結果抽中帶有警示意味的「昴字18號」,且更被爆出這籤詩在新冠疫情時已經抽過,再度印證防疫危機,引發熱議!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很多人不知道!「1飲品」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:喝多腎會壞
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,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「粒線體」,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,粒線體是生命的「發電廠」,一旦它出問題,腎臟就會「缺電」,進而出現損傷。對此,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,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,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,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「含糖飲料」,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,一定要少喝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7 小時前
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!研究: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%
生活中心/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,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、炸物或甜點解決,但長期吃這些「方便食物」,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。營養師薛曉晶指出,研究發現「超加工食品」(UPF)不僅與肥胖、心血管疾病相關,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、加速記憶力衰退。她引用《JAMA Neurology》2023年研究指出,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,結果顯示,經常攝取「超加工食品」的人,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%,執行能力更下降25%;而2024年《Journal of Neurology》進一步證實,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%有顯著關聯。
民視 ・ 1 天前
57歲還能這麼瘦!徐曉晰靠9種「吃不胖食物」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!
【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】她平常不刻意節食,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、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。像是花椰菜,一碗不到30大卡,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,能幫助代謝、促進腸胃蠕動。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,能降膽固醇、穩定血糖。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,飽足感強又低熱量;...
styletc ・ 1 小時前
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「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」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
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,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,還跟醫師說「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」,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:「每天吃5個蛋」,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,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,而且體力恢復、元氣十足!
健康2.0 ・ 1 天前
癌症年奪5.3萬命!醫揭「癌前9警訊」:老是睡不飽慘了
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,一年就奪走5.3萬條人命。醫師黃軒表示,事實上,在人未確診罹癌之前,就會出現9大現象,例如長期疲倦、咳嗽2週不癒、長期胃灼熱、腹脹不退(尤其女性)、夜間腹痛等9大現象,因此,每次莫名疲倦、咳嗽治不好、持續胃灼熱,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2 小時前
不是脂肪!研究曝「它」是癌細胞的最愛:很多人的心頭好
現代人聞癌色變。一般認為,脂肪會加速癌症的生成與復發,但醫師李思賢表示,科學家發現,癌細胞與糖密切相關,糖能讓癌細胞快速繁殖。但他也表示,民眾不需恐懼糖,而應選擇健康的食物,少吃加工糖與精製澱粉,而以全食物為主、搭配健康的蛋白質和油脂、控制體重與規律運動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小時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