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1D發病早、治療輔具花費多 形成家庭沉重負擔
第1型糖尿病(T1D)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,據資料顯示,全台約有一‧二萬位T1D患者,新發病患者有六成為兒童及青少年,患者發病高峰集中在十至十四歲,其中約七成初診即併發酮酸中毒,三成以上曾發生嚴重低血糖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,患者一年內平均要進行血糖監測一四六○至三六五○次、胰島素注射約一四六○次,同時憂鬱症比例較高,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盛行率為一般青少年的三倍,在醫療之外,更需要讓這些孩子與家長,從家庭、校園到社會,都能獲得理解與支持。
T1D是一種由免疫系統、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,患者終身需依賴胰島素注射。童怡靖醫師指出,由於T1D無法痊癒,患者終生需仰賴胰島素注射與血糖監測,若控制不當,恐縮短壽命十至十六年。
五年前的夏天,當時三歲的偉偉在澎湖旅行時突發酮酸中毒,被緊急送進加護病房後確診為T1D。小學入學時,偉偉雖已能自主測血糖、打胰島素,但仍被學校以「照顧困難」為由婉拒。所幸,在醫療團隊與友善校園的協助下,如今升上三年級的他,不僅能自主管理病情,還主動向同學分享糖尿病知識。
然而,現行制度在治療輔具補助上仍有不足。雖部分病童可申請連續血糖監測系統(CGM)之健保補助,但頻率與項目皆有限,大多家庭需自費每月四千元以上的耗材費用;至於可大幅提升血糖穩定度的胰島素幫浦,亦未納入健保,單機價格超過二十萬元,搭配耗材每月支出約五千至八千元,對一般家庭形成沉重負擔。
美國糖尿病學會(ADA)二○二五《糖尿病醫療照護標準》將第1型糖尿病視為「可及早發現」的疾病,建議針對具家族史或尚未出現症狀的高風險族群,依疾病分期(Stage1―3)提供分層照護,爭取發病前的黃金介入期。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,若要讓台灣的糖尿病照護「真正與國際接軌」,必須從制度面加強投資。目前健保在T1D的醫療照護與管理上仍有提升空間,唯有在診斷、照護、與治療層面全面強化,才能縮短與國際的差距。但目前國內試劑供應仍不穩定,影響臨床診斷與後續追蹤。對此,楊偉勛理事長強調:「韌性醫療不僅止於胰島素的穩定供應,也包括檢驗資源的長期可近性與完整性。」
在治療端,連續血糖監測(CGM)與胰島素幫浦等科技已被證實能顯著降低低血糖風險、減少住院並提升生活品質,多國更將CGM、胰島素幫浦納入給付體系。以台灣與加拿大為例,前者GDP為後者之七成左右,然加拿大早已全面納入相關輔具補助,顯示政策優先順序同樣值得關注。
楊偉勛理事長建議,台灣健保亦應評估相關政策,以提升照護效率與成本效益。T1D雖屬小眾族群,但是在醫療上卻是「皇冠上最重要的一顆珠寶」。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二○二六年將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,持續推動疾病分級與分級照護架構、加強本土對T1D的研究,為台灣T1D病友打造更前瞻、完整的長期照護藍圖。
其他人也在看

「世界糖尿病日」呼籲控糖五原則 全民一起顧健康
每年11月14日為「世界糖尿病日」,為強化市民預防與自我管理的重要性,新竹市衛生局推出「均衡飲食」、「規律運動」、「健康管理」、「定期健檢」及「妥善監控」控糖五原則,呼籲市民朋友將控糖五原則融入日常生活中,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,全民共同守護健康,遠離糖尿病。衛生局指出,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113年十大死因統計,糖尿病高居第五,標準化死亡率20.2%,竹市為16.7%,雖較全國為低,但仍不可掉以輕心,由於糖尿病前期無症狀,及早預防更顯重要。市民朋友可善用「科學算病館」平台鍵入健檢報告資訊,進行個人慢性疾病罹病風險評估,透過平台試算出高、中、低的風險警示,協助及了解自己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機率,以加強預防、降低風險。衛生局說明,為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,民眾可運用控糖五原則,為自己的健康把關。首先「均衡飲食」,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、全穀雜糧與高纖食物;養成「規律運動」,調整生活型態,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例如快走、慢跑或游泳等;「健康管理」,男性腰圍應控制於90公分以下、女性則應低於80公分,並掌握血壓、血糖及血脂三項數值,以降低代謝異常的風險;「定期健檢」,民眾可善
台灣好新聞 ・ 1 天前

WSJ:微軟、亞馬遜支持限制輝達出口晶片給中國
美國國會正推動法案,擬限制輝達(NVIDIA)等AI晶片製造商出口晶片給中國等外國客戶。《華爾街日報》週四(11/13)報導指出,微軟和亞馬遜兩大輝達客戶,表態支持該項法案,可說是罕見客戶與輝達站在對立面。
太報 ・ 1 天前
世界糖尿病日 彰濱秀傳糖友回娘家經驗分享
十一月十四日是世界糖尿病日,也是胰島素發明人班廷醫師一三四歲的冥誕。班廷醫師在一0四年研發出人類史上第一個糖尿病藥物胰島素,這一百多年來,救人無數,當時也獲得諾貝爾獎,世界糖尿病聯盟為表彰這個偉大的發明,把班廷醫師的生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。彰濱秀傳醫院在今(十四)日-世界糖尿病日邀請糖友回娘家共度這個特別的日子。回顧近四年來,已有一三0多位糖友從胰島素大學畢業,不需再使用胰島素治療,有五十三位從糖尿病研究所畢業,不再使用藥物治療。糖友們齊聚一堂,宣導正確的糖尿病觀念,鼓勵大家積極面對醫療,早期治療、早日恢復健康。彰濱秀傳班廷俱樂部蕭立偉主任表示,糖尿病,這個常被稱為「甜蜜殺手」的慢性疾病,正以驚人的速度蔓延。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數據,台灣每十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,且有數百 ...
台灣新生報 ・ 1 天前
毛寶貝也會糖尿病 新北動保處籲定期檢查血糖與尿液
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/台北報導 11月14日是「世界糖尿病日」。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表示,除了提醒人類重視血糖與代謝問題,也提醒飼主別忽視毛寶貝的健康。犬貓同樣可能罹患糖尿病,若未及早控制,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飼主應在日常生活中,定期檢查毛寶貝的血糖與尿液,尤其是高齡或高風險犬貓,避免過量餵食與高糖高脂食物,並維持適度運動,以促...
匯流新聞網 ・ 1 天前
商業熱議》馬斯克該緊張了?在北京搭乘無人計程車,幾乎忘了是程式在開車!
《華爾街日報》記者在北京試乘一趟無人駕駛出租車,分別體驗了「文遠知行」和「小馬智行」的試乘車,發現這些車輛在導航時能做出類似人類的風險判斷。文遠知行的系統輕點了剎車,但並未僵在原地:當那個人朝路邊走去後,它便加速駛過那輛並排停放的汽車。讓他幾乎忘了是程式在「開車」,相比之下,馬斯克真的要緊張了?快看…點擊此處,VVIP獨享完整內容 【1111 限時優惠活動!......
風傳媒 ・ 1 天前
台灣高血糖盛行率達12.8%「穩糖5招」助遠離糖尿病
國健署最新調查顯示,台灣20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盛行率達12.8%,適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,呼籲糖尿病前期個案透過定期檢查、血糖監測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及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等五大方法。
中天新聞網 ・ 1 天前
媒體:亞馬遜微軟支持立法,限制英偉達芯片對華出口
《華爾街日報》日前報道稱兩大科技巨頭亞馬遜和微軟支持一項立法案,旨在進一步限制英偉達對華出口芯片,該法案要求芯片企業優先滿足美國需求。英偉達表示,該法案屬於不必要的市場干預,並擔心會引發更嚴厲的出口限制。
德國之聲 ・ 1 天前
就算逆轉糖尿病也別鬆懈!研究:心臟衰竭風險仍高50% 醫曝關鍵元凶是「肥胖」
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,就是期望大家更專注這個慢性病。現在有研究指出,即使成功逆轉糖尿病、血糖控制穩定、甚至停藥,仍不能掉以輕心! 根據最新研究,只要曾罹患糖尿病,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%。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,糖尿病對身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結果,預防永遠勝於治療,尤其肥胖是導致心臟衰竭的重要關鍵。 肥胖是心臟衰竭的關鍵周建安指出,刊登於《Circulation》期刊的瑞典研究,分析了超過6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及260萬名健康對照者,追蹤長達20年。結果發現,糖尿病患者若能良好控制血糖、血壓與血脂,確實能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,但「心臟衰竭」仍是例外,肥胖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。 研究進一步發現,光是體重過重,就可解釋糖尿病患者約三成的心臟衰竭風險。這是因為脂肪組織會釋放發炎因子,使心臟與血管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狀態。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》期刊綜述指出,高血糖造成的氧化壓力會在細胞中留下「代謝記憶」,即使血糖回到正常,細胞仍持續受損,導致心臟衰竭風險無法完全消除。 5個糖尿病前期警訊周建安提醒,想遠離糖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
世界糖尿病日揭「糖胖症」危機:7成糖尿病患同時肥胖,醫示警恐引爆心腦血管疾病與這一種疾病風險
11月14日「世界糖尿病日」到來,專家提醒,糖尿病與肥胖問題正成為台灣迫切的健康危機。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(IDF)資料,全球每九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;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同樣超過一成,其中更有高達7成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,被醫界統稱為「糖胖症」。醫師指出,糖胖症會造成全身性傷害,從心血管、腦血管疾病到視力受損,影響層面遠比多數民眾想像更廣。 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世界糖尿病日本月提醒民眾關注慢性疾病威脅。家醫科醫師王靖雰表示:「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肥胖與糖尿病互相加劇、惡性循環的結果。」她指出,超過八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,尤其體脂肪集中在腹部時,更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,使血糖難以控制並增加代謝異常。 糖胖症帶來的健康危害遍及全身。王靖雰指出,糖胖症患者罹患腎臟病變、視網膜病變、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明顯上升;同時也是高血壓、心肌梗塞、中風等重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。此外,研究亦顯示糖胖症與失智症、骨關節炎以及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具有高度相關性。 改善糖胖症3方向面對日益增加的糖胖症族群,王靖雰提出三項改善方向。 1.首先是飲食調整,建議以「哈佛健康飲食餐盤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
關節退化≠老化!研究揭「它」才是兇手:用護膝、鈣片沒用
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,會開始感覺上下樓梯越來越吃力、蹲下去膝蓋就痠痛等困擾,醫師張家銘表示,這種情況未必是「年紀到了」,很可能是肌肉在流失。一篇國際研究指出,1/4的膝關節退化患者也有肌少症。因此,不只膝蓋單方面在退化,而是肌肉沒了、力量撐不住,才讓膝蓋越來越辛苦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,很多人都中
46歲的健身教練,體脂率僅12%、每天晨跑+重訓、食量控制嚴謹,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。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:「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,為什麼還會得癌?」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
健康2.0 ・ 21 小時前
台灣人注意!醫勸「市場超夯3種魚」別吃了 曝1關鍵:恐加速失智、罹癌
台灣四面環海,海鮮「尚青」又肥美好吃,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。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,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,會讓身體受損。有醫師警告,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「鮪魚、鯊魚肉、旗魚」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,需要盡量避免,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,還會增加罹癌風險!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3 小時前

走路姿勢錯害全身!醫示警:步態變慢恐是「這疾病」前兆 勿輕忽!
近年的研究發現,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,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,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。大型追蹤研究顯示,步速減慢、步伐變得不規律,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。特別是在「邊走路邊做事」的情況,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,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,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,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。
TVBS新聞網 ・ 1 天前
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!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.5
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,他分享,從原本近視約400度、散光50度,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.2、雙眼1.5,可以如常上診工作,終於告別眼鏡人生。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
健康2.0 ・ 21 小時前
喝咖啡害心律不整?最新研究曝「驚人發現」:風險降39%
心律不整的人不要喝咖啡?醫師蔡明劼在臉書粉專「蔡明劼醫師 健康。瘦身」中發布貼文,表示很多心律不整(AF,心房顫動)的患者都被提醒說要少喝咖啡,但最新刊登的研究竟發現,喝咖啡會降低復發心律不整的機率。
鏡報 ・ 1 天前
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!「3類人」食用恐反傷身
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,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,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。專家表示,薑黃有增強免疫力、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,但孕婦、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,以免造成身體負擔。營養師建議,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,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,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,以免適得其反,反而傷害健康!
TVBS新聞網 ・ 1 天前
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、燃燒脂肪!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
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,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。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,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、減少脹氣,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,影響脂肪燃燒、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。當我們
健康2.0 ・ 1 天前
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!「低渣飲食清單」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
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,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!其實,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,整個過程不但順利,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,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、少殘渣、好消化的飲食,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! ▲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「精緻澱粉」讓腸胃更輕鬆.可以吃:白飯、白麵條、白土司.避免吃:糙米、玉米、燕麥、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▲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、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.可以吃:魚肉、瘦肉、水煮蛋、豆腐.避免吃:煎的、炸的、不熟或太韌的肉類▲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.可以喝:運動飲料、蜂蜜水、椰子汁等,無渣無色飲品.避免喝:牛奶、優酪乳、乳酪等乳製品 ▲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,要選「嫩葉菜」族群.可以吃:菠菜、小黃瓜、香菇.避免吃:竹筍、菜梗、芹菜等粗纖維蔬菜▲水果類果肉軟、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.可以吃:木瓜、哈密瓜、荔枝、西瓜.避免吃:黑棗、芭樂、百香果、柿子等高纖水果▲烹調方式.建議:水煮、汆燙、蒸煮、清炒.避免:煎、烤、炸 高敏敏提醒,放進嘴裡需要「咬很多下」的食物,通常都不適合!記得「少渣、軟質、清淡」是原則,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。此外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