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10抗疲勞、護心臟 吃高血壓藥能吃Q10嗎?一篇看懂輔酶Q10吃法
總覺得體力大不如前?除了老化、壓力,你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:輔酶Q10的不足。醫師指出,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自行合成的輔酶Q10會逐漸減少,尤其30歲後更為明顯。長期壓力、睡眠不足及某些藥物也會影響體內Q10水平,使現代人更容易出現能量不足的問題。
Q10在細胞中扮演的角色
什麼是輔酶Q10?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潔雯說明,輔酶Q10(Coenzyme Q10,簡稱CoQ10)廣泛存在於人體每一顆細胞中,是細胞內「發電廠」粒線體的重要工作夥伴。陳潔雯表示,Q10主要功能是協助將食物轉化為能量(ATP),當體內Q10不足時,細胞的能量轉換效率會下降,特別是心臟、肌肉和神經系統等高耗能器官最容易受到影響。這解釋了為何許多人在缺乏Q10時會感到疲勞、肌肉痠痛或精神不濟。
Q10為何會缺乏?
為何現代人容易缺乏輔酶Q10?陳潔雯解釋,雖然人體本身能合成Q10,但年齡超過30歲後,合成能力會逐漸下降;此外,長期壓力、睡眠不足和慢性疾病也會導致體內Q10水平減少。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人服用的降血脂藥物(Statin類藥物)會抑制體內Q10的合成,進而引發疲勞、痠痛和精神不濟等副作用,使補充輔酶Q10變得更加重要。
Q10功效好處有哪些?體力差、偏頭痛、心臟不穩定都有幫助
陳潔雯提到,研究顯示,適當補充Q10可能帶來多方面的健康益處,例如Q10能減少慢性疲勞、增強體力耐受度,對心臟功能的穩定也有幫助,尤其對心衰竭患者的研究支持更為明確。此外,Q10還能改善偏頭痛發作頻率,具有抗氧化、防止粒線體老化的功效,同時也能輔助血糖和代謝的穩定,是全方位的健康守護者。
輔酶Q10主要存在於紅肉、內臟、魚類、堅果和橄欖油等食物中。然而,陳潔雯指出,僅靠日常飲食攝取的Q10約只能提供每日所需的10~20%,許多研究中使用的補充劑量多介於100~300毫克/天,特別是針對熟齡族群、疲勞族、三高族群和健身族,長期補充有助於保養身體機能。
看更多:偏頭痛要吃什麼保健品?吃B群有效嗎?醫推薦4種營養補充劑
Q10什麼人不能吃?這些人補充前仍要問醫師
雖然輔酶Q10是人體天然合成的輔酶之一,整體安全性高,但陳潔雯強調,某些特定族群在補充前應先諮詢醫師。正在使用抗凝血藥物者(如Warfarin)需注意,因Q10可能會輕微干擾抗凝血效果,最好有醫師協助監測與調整劑量。孕婦與哺乳婦女也應謹慎,雖然目前研究未發現明顯副作用,但因安全性資料有限,建議經醫師評估後使用。慢性病患、術後或重症病人因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,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間隔時間服用。
Q10可以長期服用嗎?
陳潔雯表示,由於輔酶Q10是人體天然生成的物質,長期補充每日100~300毫克,大多數人的耐受性良好,也未觀察到明確的累積性副作用。特別是熟齡族群(體內Q10自然下降)、高壓生活者、慢性疲勞者以及服用Statin類降血脂藥物者,長期補充可能帶來代謝與心血管保健的穩定支持效果。不過,她提醒,選擇補充品時應注意品質穩定性和劑量標示,並建議隨餐搭配適量油脂攝取,以提高吸收效率。
看更多:降血脂食物:10大天然食物排行榜 保健食品與降血脂早餐攻略
Q10與降血壓藥、抗凝血藥物併用要注意
關於藥物交互作用,陳潔雯說,Q10與大多數常見藥物並無重大交互作用,但仍有兩類藥物需特別注意。與抗凝血藥物(Warfarin)併用時,可能會降低藥效,應主動告知醫師並定期監測凝血指數(INR)。與降血壓藥物一起使用時,可能會進一步降低血壓,因此應注意是否出現頭暈或低血壓反應,並與醫師確認用藥搭配是否需要調整。
看更多:吃維他命C、魚油、鈣、鎂有禁忌!醫曝9種常見保健品 混搭藥物很危險
陳潔雯強調,營養素從來都不只具有「單一功能」,輔酶Q10參與的是能量產生、抗氧化、代謝穩定及心血管保護等全身整合性的生理功能,正是代謝醫學中關注的重要環節。
◎ 圖片來源/達志影像/shutterstock提供
◎ 諮詢專家/陳潔雯醫師
更多健康2.0報導
牛蒡茶降血糖?日本名醫揭最有效喝法和功效 5大禁忌一次看
多項研究實驗揭示!柿子功效超狂 調血脂、控血糖、燃脂
這食物是天然抗老食材!百萬網紅醫曝研究:皺紋深度減9%
本文由健康2.0授權報導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,點此查看原始文章
其他人也在看

沒有過敏原仍受苦?醫師曝5招改善「IgE自體過敏」
張家銘醫師今(15日)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,他經常遇到患者抱怨自己「明明沒有過敏原,卻天天像在過敏」。這些人沒有吃到海鮮、沒有接觸塵蟎,連皮膚測試也是陰性,但皮膚照樣發癢,鼻子依然堵塞,氣管會緊繃,腸胃不時翻攪,甚至連睡眠與情緒都因此受到牽動。許多人因此擔心...
CTWANT ・ 16 小時前
中市議員關切中央補助大減致財源下滑 盧秀燕:將研擬方案補百億缺口
(觀傳媒中彰投新聞)【記者廖妙茜/台中報導】台中市議員楊大鋐今(14)日於市議會總質詢指出,雖因財劃法修正使統 […]
觀傳媒 ・ 1 天前
比胖更危險!「1體型」恐增失智、中風風險 BMI正常也中鏢
現代人久坐、少運動,恐成為「肌少型肥胖」高危族群。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,肌少型肥胖是一種結合「肌少症」與「肥胖」的綜合症,健康風險比一般肥胖還高,不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,甚至提高代謝性、心血管疾病、失智的發生率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7 小時前
台灣人注意!醫勸「市場超夯3種魚」別吃了 曝1關鍵:恐加速失智、罹癌
台灣四面環海,海鮮「尚青」又肥美好吃,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。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,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,會讓身體受損。有醫師警告,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「鮪魚、鯊魚肉、旗魚」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,需要盡量避免,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,還會增加罹癌風險!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3 小時前
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,很多人都中
46歲的健身教練,體脂率僅12%、每天晨跑+重訓、食量控制嚴謹,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。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:「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,為什麼還會得癌?」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
健康2.0 ・ 20 小時前
芝麻醬「這樣放」小心變一級致癌物! 醫嚴厲警告: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
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,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。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,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,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。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,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,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。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,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,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。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,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,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,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,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。因此,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,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,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。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,李翔豐醫師指出,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,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;即使是健康的人,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,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,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,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,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。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,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,這種真菌廣泛存
常春月刊 ・ 12 小時前
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、燃燒脂肪!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
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,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。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,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、減少脹氣,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,影響脂肪燃燒、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。當我們
健康2.0 ・ 1 天前
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!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
許多人一聽到「抗氧化」就想到保健食品,但醫師提醒,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,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。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?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。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,「抗氧化」
健康2.0 ・ 1 天前
不只太油!「這些食物」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
營養師李婉萍提醒,愛吃甜食、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、堆積成脂肪。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、多補膳食纖維、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,並搭配維生素D、E等營養素,有助改善膽固醇、維持健康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 天前
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!「低渣飲食清單」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
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,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!其實,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,整個過程不但順利,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,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、少殘渣、好消化的飲食,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! ▲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「精緻澱粉」讓腸胃更輕鬆.可以吃:白飯、白麵條、白土司.避免吃:糙米、玉米、燕麥、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▲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、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.可以吃:魚肉、瘦肉、水煮蛋、豆腐.避免吃:煎的、炸的、不熟或太韌的肉類▲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.可以喝:運動飲料、蜂蜜水、椰子汁等,無渣無色飲品.避免喝:牛奶、優酪乳、乳酪等乳製品 ▲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,要選「嫩葉菜」族群.可以吃:菠菜、小黃瓜、香菇.避免吃:竹筍、菜梗、芹菜等粗纖維蔬菜▲水果類果肉軟、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.可以吃:木瓜、哈密瓜、荔枝、西瓜.避免吃:黑棗、芭樂、百香果、柿子等高纖水果▲烹調方式.建議:水煮、汆燙、蒸煮、清炒.避免:煎、烤、炸 高敏敏提醒,放進嘴裡需要「咬很多下」的食物,通常都不適合!記得「少渣、軟質、清淡」是原則,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。此外
常春月刊 ・ 1 天前
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!「3類人」食用恐反傷身
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,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,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。專家表示,薑黃有增強免疫力、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,但孕婦、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,以免造成身體負擔。營養師建議,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,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,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,以免適得其反,反而傷害健康!
TVBS新聞網 ・ 1 天前
每天慢跑還是胖!女子「早餐戒麵包」 竟瘦下7公斤
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,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,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,例如早餐增加蔬菜、改變調味方式,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。
中天新聞網 ・ 3 天前
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?營養師揭「4警訊」:身體缺水了
為了維持身體健康,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,營養師羅晞蕾提到,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,但實際上都沒補夠,當水分不足時,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,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,雖然咖啡、茶、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,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。
Yahoo奇摩(綜合報導) ・ 1 天前

走路姿勢錯害全身!醫示警:步態變慢恐是「這疾病」前兆 勿輕忽!
近年的研究發現,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,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,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。大型追蹤研究顯示,步速減慢、步伐變得不規律,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。特別是在「邊走路邊做事」的情況,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,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,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,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。
TVBS新聞網 ・ 1 天前
「用隔夜飯炒飯」吃完險喪命!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: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
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,一名姚姓男子(化名)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,突然出現劇烈腹痛、嘔吐等症狀,送醫時更已休克。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,院方診斷為由「蠟樣芽孢桿菌」感染引起的「炒飯症候群」。
姊妹淘 ・ 17 小時前
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!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.5
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,他分享,從原本近視約400度、散光50度,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.2、雙眼1.5,可以如常上診工作,終於告別眼鏡人生。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
健康2.0 ・ 20 小時前
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!OL長期「暴食」B群 醫: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
現代人追求健康,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,然而,錯誤的劑量與迷思,可能將原本「神經營養」的好幫手,轉化成毒害身體的「健康殺手」。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:一名長期腳麻、刺痛的A小姐,遍尋骨科、復健科未果,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,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。
三立新聞網 setn.com ・ 12 小時前
喝咖啡害心律不整?最新研究曝「驚人發現」:風險降39%
心律不整的人不要喝咖啡?醫師蔡明劼在臉書粉專「蔡明劼醫師 健康。瘦身」中發布貼文,表示很多心律不整(AF,心房顫動)的患者都被提醒說要少喝咖啡,但最新刊登的研究竟發現,喝咖啡會降低復發心律不整的機率。
鏡報 ・ 1 天前
不只是油!營養師曝膽固醇飆高元凶 不挨餓2週有效降低
連假過後不少人面對健檢報告上的膽固醇數字感到憂心,營養師李婉萍表示,假期後兩週內是黃金降膽固醇期,透過正確飲食調整,能有效幫助代謝,避免脂肪定居體內。
中天新聞網 ・ 1 天前